最新公告:
社科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科新闻 > 正文

【文化城之魂】(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与桂林

来源:桂林市社科联 日期:2022-02-11 浏览:2348次 字号:T|T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与桂林
曾锡贤

 

   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桂林,如诗如画,气象万千。因桂林特有的气质,从古至今,诗家们便不吝手中如椽之笔,吟出了一篇篇、一首首动人的诗章。在众多的诗词大家中,诗圣杜甫也没有缺席。 

   杜甫因种种原因,没能到桂林,但因桂林盛名已久,又恰逢朋友杨五(名谭排行五)到桂州任职,于是便写下了《寄杨五桂州谭》一诗相赠: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

   诗人杜甫这首《寄杨五桂州谭》,诗题下有小引:“因州参军段子之任”,说明他这首诗是托去桂州(今桂林市)赴任的段参军代交的。“段子”,“子”是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之任”,到任,赴任。“杨五”,即杨谭排行第五。古人常以排行、居官、地望称呼对方,以表亲切和尊敬,故杜甫诗题有“杨五桂州谭”之谓。
   杜诗开头两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是说地处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的一带地方,环境和气候恶劣,到了夏季酷热难耐,令人忍受不了。可是地处其中的桂林,却是另一番景象: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凉风习习,有如仙境般舒适,非常宜人。
   “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意指即便到了冬天,桂林这时的情景,仍好比置身于馥郁馨香的梅花丛中,又如隆冬季节里雪花飘舞的时候一样,令人赏心悦目,既适意又沉醉。这进一步说明桂林的气候冬夏宜人。前面这四句诗,意思紧相衔接,主要是写景,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
   “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是说在朋友处听到好友杨五(也可能杜甫已接到杨五告知其到桂任职的书信)能到桂林这样好的地方任职的消息,他久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得下了,请好友在这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安史之乱) 的时候,要努力报效国家,治理好地方,给朋友们及家乡带来好的消息。
   结尾句:“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是说,我现在正在江边送段子(段参军,子系尊称)去桂州(今桂林市)赴任,所以就托他将我写的这首诗转交给你。江边,应是岷江边。当时杜甫正在成都草庵堂居住。诗中的孙楚, 是喻指段参军。孙楚(约 218—293),西晋文学家,字子荆,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官至冯翊(郡名,在今山西境内)太守,明人辑有《孙冯翊集》, 后散佚。因孙楚曾出任过骠骑将军石苞和征西将军马骏的参军,所以杜甫就用诗把孙楚借指段参军。杜甫在四川铜梁居住时,也曾托人带诗给正在合浦(今广西合浦)驻军的杨五(《广州段功曹到得杨五长史谭书功曹却归聊寄此诗》),这位段功曹与段参军是否为同一人,不得而知,但我们却因此而知  诗人杜甫与杨五的交情颇深,这就难怪杜甫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诗比作乐府曲
   《楚调曲》“白头吟”了。而杜甫诗中的“白头吟”也可理解为:杜甫作此诗时,年事已近五十(是在成都草庵堂写就的),其当时为生活所困,已是“华发生”了,所以将自己的诗谦称“白头吟”。据学者樊平先生考证,《乐府·白头吟·本辞》中末两句:“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意为男儿相交,就应该重情义,不必在钱财上较真。钱刀即古时钱币。诗人把自己的赠诗比作“白头吟”,从遥远的地方托寄过去,既表示对老朋友杨五情义的珍视,也表达了对其(杨五)深切的思念,体现了诗人情操的高尚。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这句名诗与韩愈、白居易两位大诗人咏桂林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和“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白居易《送严大夫赴桂林》),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历史上称颂桂林的诗词名句而久远流传,桂林能得到三位大诗人的推崇和赞许,是可引为无比自豪的。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一个“独”字,就道尽了桂林山水天下为尊的妙境,杜甫诗中的这个“独”字,堪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字媲美。“独”,就是唯一的,独有的,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从大诗人白居易的“桂林无瘴气”这句诗中体味到。瘴气,是产生于岭南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在各种野史及旧时民间传说中,瘴气是极为可怕的。它所致人的病,又叫瘴疠,即内病为瘴,外病为疠,可致人伤残(痖疯)甚至使人“凝血立死”,几乎无药可医。这种病对于人,特别是初到岭南的北方人,心里的恐怖和压力可想而知,那是具有极大的杀伤力的。   唐代诗人沈佺期因罪被流放广西时,有诗“崇山瘴疠不堪闻”(《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就道出了旧时官员怕因获罪而流放岭南的恐惧心理。而历代统治者对那些触犯其利益的文人,或是在派系争斗中失败的官员,往往是被贬谪岭南,以那里恶劣的自然环境来惩治他们。“绍圣初,逐元祐党人……及广南州郡,以水土美恶系罪之轻重而贬窜焉。”(张邦基《墨庄漫录》)宋朝的统治者对元祐党人的惩处,除了刻立石碑昭告天下外(桂林龙隐岩有《元祐党籍碑》),便是以两广环境的优劣标准来流放他们。如宋代的大文豪黄庭坚,就是这样被贬谪到广西宜州,并被折磨死于该地。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被放逐柳州,当时的柳州是“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寄韦珩》)。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极端苦闷的心情,竟使正值英年的柳宗元得病早逝。柳宗元、黄庭坚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大师级地位的文豪,均死在广西的恶劣生存环境里。岭南遍地瘴气,人们谈瘴色变,而唯独桂林这块风水宝地无瘴气。在古代,许多文人也曾到桂林,但没有一个客死桂林的。桂林除了无瘴气外, 一年四季皆气候宜人。唐代诗人宋之问写桂林的秋天:“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秋日》)诗中说桂林虽然是秋天了,但风光景物气候仍与洛阳的春天一样美好。这个“异”字,与杜甫诗中的“独”字互相映美,异曲同工。唐代诗人李商隐写桂林春夏之交的气候“春去夏犹清”(《晚晴》);写桂林的腊月“花飘度蜡香”(《即日》),意思是桂林虽正值腊月(夏历十二月),但仍有鲜花飘香。唐代诗人王昌龄写桂林的冬天和秋天:“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送高三之桂林》)
   众多的诗词大家们,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构想,用美妙的文字去勾勒、去雕琢、去描绘桂林的山水,使桂林的山水更加流光溢彩,恍如仙境。因此我时常突发奇想,如果柳宗元、黄庭坚不被贬放柳州、宜州,而是生活在桂林,他们还会死于忧郁和贫病交加之中吗?如果生活在桂林,恐怕他们的笔下会生出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美妙绝伦的诗篇来!如果让大诗人杜甫安居在桂林而不是四川成都的草庵堂里,他肯定会用手中生花妙笔, 写下一首首生动美妙歌颂桂林山水的大作来,他也一定会有一所别墅,而不是被秋风卷去的破茅草屋了。因为就连宋之问这样不及杜甫有名的诗人,其在流放之中,还能在桂林有一处舒适的住宅。宋之问的住所居于桂林城南二里处,紧靠元山。据唐人柳璧说,宋的住宅很“清致”,内有“轩榭”等建筑。唐玄宗赐宋之问死之后,宋的夫人孙氏,将其居所改为道观(柳璧《元山观记》)。
   桂林,自古以来就以山水的美丽、环境之宜人而闻名于世。这种宜人而舒适的环境,特别适合于文化人的生活。杜甫诗中的这个“独”字,还体现在桂林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是独一无二的。桂林的石灰岩属白云岩类,石质有韧性,最适宜于文字或图像石刻。因此,桂林的石壁上和岩洞中,留下了甚多历代文化人的题刻,成了文化人发表作品的最佳处。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 使桂林获得了“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的美名,这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对桂林石刻文化的评论。从这一点看,桂林的石刻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
   桂林以她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历代文人游历后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而历代文人们则也给桂林这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留下了数以千计的美诗美文的丰厚文化遗产,因此而造就了桂林这座世人钦仰的山水文化名城,成了当今的世界旅游胜地。

 

 

 

 

 

(责任编辑:李世像)